OB欧宝体育官方网站OB欧宝体育官方网站原标题:文博周报——2021-03-01期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亚:高质量建设好文旅融合重大标志性工程
3月3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亚调研文旅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强调要把项目建设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规划引领、推进项目建设,紧盯工程节点、完善配套设施、抓好展陈设计,高质量建设好文旅融合重大标志性工程。
“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是我市的重要红色资源,目前正在原展馆基础上改造提升,建设集党史展览陈列与党建教育于一体的大中型纪念性历史类博物馆。李亚来到该项目建设工地,实地察看工程进度,对优化提升改造区域设计方案等提出要求。他指出,“洛阳组”是河南省成立的第一个党组织,是我们追寻初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最宝贵资源、生动教材。要切实把“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这个阵地改造提升好,尽快实现主体封顶,压茬推进布展设计,及早谋划运营管理,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力争早日完工、早日开馆,确保红色资源发挥更大作用。
正在建设中的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是活化洛阳运河遗产、弘扬河洛文化的重大引领性项目。李亚实地察看两个项目建设进展,了解项目节点、配套设施、湿地建设、展陈设计等情况,要求有关部门倒排工期,确保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4月投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及早开馆。他强调,要积极融入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标“全国一流运河文化博物馆”目标定位,高标准高起点抓好建设、陈展、文物调配、空间布局等工作,着力打造新的具有洛阳特色的精品文化地标。
位于我市现代轴线最南端的牡丹博物馆,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展陈设计,计划今年牡丹文化节前试运营。李亚实地察看工程进度,并来到博物馆顶层,登高远眺,就抓好博物馆建设、南山公园改造提升、周边城市设计、现代轴线重要节点提升等提出要求。他指出,要加快内外部装修施工进度,进一步细化提升展陈大纲,建好周边道路、南山公园等配套设施,真正打造好这座城市轴线上的特色博物馆。
李亚还察看了隋唐洛阳城天街四期、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街、伊水迎宾馆等文旅项目建设情况,并沿途察看了春季国土绿化等工作,对做好下步工作提出要求。
李亚指出,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洛阳的根和魂。让洛阳历史文化更好感知、更好触摸,离不开一个个文旅项目做支撑。要紧盯工程节点,注重质量安全,精心精细施工,弘扬攻坚精神,持续加压奋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早完工早见效,不断擦亮文旅品牌。要着力完善配套,坚持建管衔接、建管并重,在抓好主体工程建设同时,抢抓时节、压实责任,高标准做好绿化、城市家具和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等配套建设,确保配套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投用,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要压茬做好展陈,及早谋划好文旅项目内部展陈设计和运营策划,积极挖掘文化特色,创新文物展陈方式,增强游客体验互动,更好满足市民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要拉长业态链条,把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好,把文创产品开发好,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洛阳都市圈将统筹推进文化遗产连片整体性保护展示
二里头遗址、仰韶村遗址、万里茶道遗产点……在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的洛阳都市圈范围内,一处处历史文化遗存犹如一颗颗明珠,彰显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近日获悉,按照“三区一中心一枢纽”的战略定位,洛阳都市圈将重点打造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核心区,加强区域文化资源系统性研究保护,统筹推进文化遗产连片整体性保护展示和传承利用。
面对丰厚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富集优势,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增强传统文化的可感知性,提高本土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按照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洛阳将联动登封、巩义、汝州等地,开展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巩县石窟、宋陵、风穴寺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共同书写承古耀今的保护、发展、传承新篇章。“十四五”期间,洛阳将实施世界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工程。全面推进二里头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争取其2021年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积极推进“关圣文化史迹”和“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同时,持续推进3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如规划建设龙门石窟博物馆、数字展示中心和文物保护中心,建设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丝绸之路博物馆、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等,整体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水平。
此外,洛阳将积极支持仰韶村遗址等大遗址创新保护展示利用,联动开展石窟寺、古城等协同保护和研究,探索国家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强化建设用地保障,促进大遗址保护和提升城市风貌相结合。下一步,洛阳都市圈内各城市将联动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保护发展。以洛阳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济源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引领,建立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系,加强洛阳老城区东、西南隅和涧西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等保护。
按照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圈”内城市还将共同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促进实物保存与数字保存相结合、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相结合,加大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力度,摸清文物资源底数,完善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加快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可视化的公共数据库建设,推动数据库与国家级、省级文物资源普查基本数据库等实现互联共享。
洛阳市文物局组织优秀讲解员赴河南博物院参观学习
2月27日,市文物局组织优秀讲解员赴河南博物院参观学习。河南博物院副院长丁福利热情接待了学习团,介绍了河南博物院整体情况、发展历史和藏品特点等。听完介绍,学习团首先观看了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的元宵专题赏听会,之后参观了河南博物院《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基本陈列和其它专题陈列,最后参观了文创商店和社会教育体验厅。通过此次参观学习,讲解员们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积累,学习了讲解的礼仪技巧等,对更好做好讲解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免费范围进一步扩大 洛阳98家博物馆免费开放
3月1日,从“2020年洛阳市重点民生实事落实情况”第七场新闻发布会获悉,去年洛阳新增25家博物馆,全市博物馆总数达到102家,其中国有博物馆43家,非国有博物馆59家,圆满完成了100家博物馆目标任务。目前,洛阳已基本形成了主体多元、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体系,“东方博物馆之都”初具规模。同时,洛阳积极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持续扩大博物馆免费开放范围。目前,全市102家博物馆中有98家向社会免费开放。同时为了满足群众夜间参观博物馆的需求,洛阳博物馆、天子驾六博物馆在每周的周五和周六晚上延长了开放时间,满足了不同群众的参观需求。
洛阳博物馆举办“飞绕人间不夜城”元宵节社教活动
2月26日恰逢元宵佳节,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洛阳博物馆举办了“飞绕人间不夜城”走马灯制作主题社教活动。在活动中,洛阳博物馆讲解员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元宵节的起源、发展历史、节庆习俗等,从节庆习俗引申到花灯的种类,重点介绍了走马灯的历史文化背景。接着研学导师又通过一个物理小实验,向在场的小朋友们和家长朋友们展示了走马灯的制作原理,大家聚精会神地看着,纷纷感叹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最后,小朋友们开始制作属于自己的元宵节灯笼。孩子们认真地折纸、穿灯笼穗、拼灯笼架……不一会儿,一个个精巧的小灯笼便制作完成了。本次活动,不仅使孩子们了解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掌握了走马灯制作的科学原理,也进一步增强了孩子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取得圆满成功。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洛阳博物馆举行了“正月十五游洛博,元宵佳节乐翻天”亲子闯关活动,活动由“诗词对对对”“宝藏猜猜猜”“投壶中中中”三个环节组成,洛阳电视台古都新生活栏目全程拍摄。活动当天下午十组家庭早早的就来到了现场,有序的进行签到、赛前准备等环节。经过三轮紧张又激烈的比拼,选手们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产生了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五名,并颁发了洛博精美文创礼品。
2月26日是2021年元宵节,洛阳市山陕会馆文物保管所邀请小朋友们来到馆里制作灯笼庆元宵,小朋友们兴高采烈的把灯笼模具撑开,用骨架将模具固定起来,并把卡通图案在灯笼表面进行粘贴组合,最后装上彩色灯泡和灯笼杆,完成了一个个美丽可爱的小灯笼制作。灯笼制作完成后,小朋友们还进行了猜灯谜活动,给猜出灯谜的小朋友每人发放了一包卡通红包,他们十分高兴,在院内和大家一起进行合影留念。
洛阳牡丹博物馆展陈设计方案出炉 今年牡丹文化节前将试运营
3月1日从我市有关部门获悉,牡丹博物馆展陈设计方案正式出炉。根据计划,今年牡丹文化节前,牡丹博物馆将对外开放试运营。
“牡丹博物馆将成为洛阳又一处城市文化地标。”牡丹博物馆项目负责人余磊说,该博物馆展陈设计围绕“洛阳牡丹甲天下”主题展开,3个展厅总面积9600余平方米,打造具有现代气息、国际视野,集牡丹栽培、文化、大数据研究、牡丹产业于一体的牡丹专题博物馆。
展陈方案设计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牡丹博物馆展陈逻辑可概括为“传播”“创造”“研究”三个关键词,综合运用触摸查询、VR虚拟观览等现代数字技术,注重在叙述空间里体现故事性,让人参观时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传播”,即通过陈列展示,传播牡丹文化,科普牡丹知识,推进牡丹产业;“创造”,即挖掘洛阳牡丹文化资源,创造旅游休闲新亮点;“研究”,即以展陈为基础,开展牡丹文化、河洛文化、黄河文化、古都文化研究。
展陈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第一展厅位于博物馆一层,分为牡丹品格、牡丹诗文、牡丹谱记、牡丹艺术、牡丹花会等5个展陈单元。如牡丹品格展陈单元以“亮宝”形式,集中陈列洛阳出土的典型牡丹珍品,重现传世文物上的牡丹神韵。其中,动态演绎的《洛神赋图》,将通过运用光影表现手法,使参观者感受飘逸浪漫、诗意盎然的意境美。
位于博物馆二层的第二展厅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重点传达牡丹的栽培中心、传播中心二者源于洛阳,展示洛阳集聚世界上最全、最多的牡丹品种、牡丹色系的独特地位。在牡丹品种展陈单元,参观者可触摸展区的大数据柱,详细了解牡丹最全的色系、最全的品种。参观者点哪个品种,顶面的花瓣造型随之通过渐变式光影变换,多维度呈现该品种牡丹的特点。还可通过VR虚拟漫游,游览洛阳市内星罗棋布的牡丹园。
第三展厅位于该博物馆负一层,总面积约3300平方米,设有沉浸式影院、情景艺术空间、第二课堂活动区和博物馆文创商店等。参与者可欣赏大气磅礴的大唐宫廷舞台秀,描画牡丹,练习插花,还可参与实时直播互动。
此外,该博物馆的序厅、中厅将布置大量刻有古书印篆、牡丹花雕刻的琉璃砖,墙面点缀具有洛阳元素的物件,并运用新材料艺术装置彰显国色天香的气韵与牡丹文化精髓。
元宵节洛阳再现隋唐上元夜盛景 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网关注
前几天,人民日报与新华网在官方微博分别发布话题“洛阳再现隋唐上元夜盛景”“洛阳再现唐宫灯火不夜天”,并配文:近日,河南洛阳举行隋唐洛阳城亮灯仪式,点亮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轴线标志性建筑,再现了千年前磅礴大气的隋唐洛阳城上元夜盛况,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到了“唐宫”灯火不夜天的喜庆与祥和。
两家媒体还配有视频,应天门、天堂、明堂与九州池等景区灯火璀璨,如同一颗颗耀眼明珠,周边车水马龙,一派热闹繁华景象。
“此事受到国家级媒体关注并不意外。”洛阳文保集团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市在发展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老三篇”的同时,还致力打造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博物馆之都”为代表的“新三篇”,现如今“新三篇”的名字越来越响亮。
3月3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熊猫基地”)内的成都大熊猫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建筑面积7179平方米,展示面积4342平方米,是全球首家以大熊猫为主题的互动体验专题博物馆,也是全球占地面积最大、科技感最强、互动体验最深入的大熊猫博物馆。开馆时间为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国家法定假日除外)。据了解,博物馆于2019年8月新馆开始布展建设,是一个具有科普、公众教育、展示、展品收藏、保护和学术研究功能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博物馆。整个博物馆共分为“熊猫前传”“竹林隐士”“发现熊猫”“濒危年代”“保护之路”“生态家园”“创享未来”七大展区,设计的主题体现“人·大熊猫·自然和谐”的精神,通过互动体验、场景复原、沉浸式游览等方式,让公众在参观、娱乐的同时了解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激发环境保护及动物保护意识、启迪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博物馆致力于公众教育引导,积极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的大熊猫科普教育平台,推动大熊猫保护工作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熊猫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熊猫基地将持续讲好四川成都大熊猫故事,全面开展大熊猫文化传播,努力让世界人民因为大熊猫而“民相亲、心相通”。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3月2日发布公告,为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结合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实际,临时调整开馆时间,2021年3月8日(周一)正常开放。同时,因馆内展期调整,“版化万象——木版年画展”延展至3月14日。“版化万象——木版年画展”,展出各地具有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木版年画、雕版作品60余幅,题材包括吉祥图像、民间故事、装饰窗花等。
3月1日上午,中国举重博物馆动工仪式在东莞市石龙镇人民广场举行。项目建设将进一步增强当地举重运动的群众基础,擦亮东莞举重名片。中国举重博物馆现由华南理工大学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所所长郭谦团队设计,优选知名展陈公司设计布展。选址石龙镇旧体校和石龙文化大楼副楼改造施工,项目占地1000平方米,整体工程完成,建筑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投资约6000万,计划年内开馆。日前,中国举重协会在官方网站正式宣布《中国举重博物馆文物藏品征集公告》,希望社会各界能为即将在石龙镇建成的“中国举重博物馆”踊跃捐赠具有反映和记录不同时期举重历史的物件,目前已征集展品约2875件。下一步,中国举重博物馆还将向全国征集标示(logo)设计方案。
为了让“年味”更浓厚,甘肃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馆里馆外装饰一新,精心准备了“金猪拱福己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寻秦”等精品新展,安排“网红讲解员”机器人“优友”带领观众参观。与此同时,一系列的非遗项目展演和少儿社会教育活动,也使得博物馆里的人气空前暴涨。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文联、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甘肃省博物馆承办的“情系敦煌——段文杰、段兼善父子作品展”也为牛年春节增添了浓浓的“文化味儿”。据统计,仅从大年初一到初六,甘肃省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接近3万人次,同比增长80%,其中省内22019人,省外5301人,学生5200人。甘肃省博物馆坐落在黄河之滨,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山东力争“十四五”末博物馆总数达到1000座
3月2日从山东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山东将加强市、县、乡博物馆建设,完善优化博物馆体系,争取“十四五”末全省博物馆总数达到1000座,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体系。目前,山东省博物馆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三五”始末相对比,全省已注册各级各类各所有制博物馆从352家增长到603家,增长71%。其中非国有博物馆从135家增长到361家,增长167%。全省一二三级博物馆从42家增长到127家,增长202%,现有一级博物馆18个,二级45个,三级64个。
为迎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召开,福州市博物馆从1日起进行提升改造。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安全,拟定从3月1日起至4月30日闭馆,谢绝观众入内。福州市博物馆创建于1987年,原址位于于山大士殿内。现址在晋安区文博路,2000年元旦对外开放。福州市博物馆融文物征集、收藏、保护、鉴赏和研究于一身,主要通过陈列展览、文化交流等方式展现福州辉煌的历史,弘扬福州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据了解,福州市博物馆此次改造,主要是对现有的陈列展览和灯光进行升级。改造工程完成后,将恢复对外开放。市民请关注福州市博物馆官方微信留意具体开馆时间。
成都市非遗中心向成都博物馆捐赠抗疫艺术作品26件
应成都市委宣传部《关于做好抗击新冠肺炎代表性实物资料征集和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要求,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20年4月向成都博物馆捐赠了疫情期间一系列反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艺术创作作品共计26件。其中包括张帆创作的铅笔素描《ICU的天使》《与疫情赛跑》《视察疫情》《重生》;周军创作的皮影《钟馗驱邪图》;陶蓉创作的蛋壳画《天佑中华》;史芹芳创作的剪纸《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周瑜创作的剪纸《新冠防治知识手册》系列;饶苏创作的印章《祈愿消除瘟疫铜印·禳疫》《陶印·严防》《竹根印·平安归来》《石印·猛士出征》《石印·城市烟火》《瓜蒂印·过瓜时见》《酒提印·温酒除疫》《树瘤印·袍泽》《陶印·英雄回家》。在疫情来袭的艰难岁月里,这些丰富多样的作品不仅如实描绘和记录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防疫、抗疫的关键时刻,也表达了大家在中国的英明领导下,同舟共济、永不丧失希望的决心,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陪伴大家共克时艰的一种独特形式。
重庆开埠的重要档案(复制件)入藏三峡博物馆
湛蓝的封面上,金色的纸面已经斑驳。当它在142年后再次被翻开时,用黑墨写成的中英双文,记录着一段重要的历史——重庆开埠。2021年3月1日,是重庆正式开埠130周年的日子。3月2日,两份来自英国国家档案馆的重要档案——《烟台条约》及《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复制件正式入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并亮相该博物馆的《重庆开埠微展览》中,首次向观众们展露它的真容。档案复制件的捐赠者,是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这是周勇及其团队,在历时数十年的寻找后,于2018年在英国国家档案馆内查到的与重庆有关的重要档案。“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一直致力于为城市存史、为市民立言、为后代续传统、为国史添篇章。这两份档案复制件的入藏,将让更多的市民可以通过它们了解重庆这座城市的过去。”周勇说。
合肥将诞生一座新地标 自然博物馆6月将封顶
3月1日获悉,安徽省合肥市科技馆新馆——自然博物馆,正在抓紧建设中,预计今年6月实现主体结构封顶。该馆被誉为“智慧盒子”,并将成为合肥市的新地标。据介绍,合肥市科技馆新馆(自然博物馆)项目位于该市石莲南路与彩虹路交口西侧,王咀湖公园范围内,总占地面积约70亩,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四层,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作为合肥市未来的一处新地标建筑,科技馆新馆以“人-科技-自然”为主题,在设计方面突出生态与人工的结合,形成从自然中生长出的建筑形态,打造成一个开放的城市客厅,联系城市、自然与科技馆的内部空间。截至目前,该工程A区地上二层施工已完成;B区地下室结构完成,地上一层施工完成约10%;负责幕墙装饰施工的工人近期已进场施工。按照计划,科技馆新馆预计今年6月可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建成后,不但是一座独具特色、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科技馆,也将成为一个集展览、教育、休闲于一身的多功能复合文化场所。
由于晋江市文化中心周边环境改造工程、博物馆内部空间改造升级工程施工,晋江市博物馆从3月1日起闭馆至5月17日,共计78天。闭馆期间,晋江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照常上班。据了解,根据《晋江市迎接世中运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实施方案》的要求,晋江市文旅局牵头实施晋江文化中心及周边区域整体提升工程。目前,该工程正在紧张地施工中。为保证市民办事、阅读、参观需求和工程质量,相关单位根据工程进度对文化中心及周边区域采取局部封闭施工。改造施工期间,文化中心各相关单位正常办公。除了晋江市文化中心周边环境改造的需要外,晋江市博物馆也在对内部的空间进行改造升级,其中一楼的学术报告厅、二楼的公共空间、三楼的“晋江历史风景线”都将进行重新的改造升级。
吐鲁番博物馆举办“拼精美文物 感悟历史文化” 中小学生研学活动
为加强青少年的历史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3月1日,吐鲁番博物馆开展“拼精美文物 感悟历史文化”中小学生研学活动。吐鲁番博物馆馆藏文物种类多样,内涵丰富,如伏羲女娲像绢画、辟邪神兽、红底鸟笼卷草纹刺绣、吐鲁番美丽巨犀化石等,都是适合寓教于乐的精品文物。活动前博物馆社教老师将“伏羲女娲”拼图材料发放给大家,让参与活动的同学在家中完成拼图,并把拼图的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反馈到博物馆。在同学们的努力下,一幅幅精美的文物拼图逐渐完成。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对文物知识的兴趣,了解珍贵文物及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时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
随镜头穿越时空 广西“铜鼓王”亮相央视《博物馆说》
近年来,《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综艺节目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催生了一批“网红”博物馆和“明星”文物。3月1日起,由央视打造的又一档文物节目《博物馆说》,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铜鼓王”作为广西唯一入选的博物馆馆藏精品,通过镜头率先与全国观众见面,向人们讲述了极具广西特色的文物故事、历史和文化。据悉,该节目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主办,我们熟知或不甚了解的“国宝”都汇聚在《博物馆说》纪录片中。
了解更多文博资讯,请浏览洛阳市文物局官方网站()和新浪微博@东方博物馆之都。